从曾经的“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夯实;从医疗机构稀缺,到医联体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看病长途跋涉,到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75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一直以来,我市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卫健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通过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书写了建设健康朝阳的生动实践。
据统计,2023年末,我市有各类卫生机构3660个。其中,医院122家,公立医院26家,民营医院96家;卫生院(含乡镇卫生院)13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局)8家,妇幼保健院(所、站)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9家。年末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2462张,卫生技术人员27946人,其中医师(含助理)8341人,护士9127人。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医疗服务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防线。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我市快马加鞭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探索建立多学科医疗团队,开展“一站式”诊疗服务,推进“无陪优护”模式制度化、规范化,为病患家庭构筑温馨港湾。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利用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智能导医分诊、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间结算、移动支付、检查检验结果推送等线上服务,构建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机制。同时,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
据统计,2023年底,我市家庭医生签约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75%,脱贫人口签约覆盖率达到100%。全市21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均可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均开通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市级两家综合医院实行365天无假日门诊。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医疗改革持续深化
卫健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聚焦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多年来,我市大力破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2015年底,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铺开。2017年8月26日零时起,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历史性地全面破除以药补医的旧体制。我市在现代医院管理、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改革、互联网医院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破冰攻坚、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持续增加,报销比例持续提高,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步提升,医疗保障兜底网更加牢固有力,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等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跨省异地就医一键备案,从“群众多跑腿”到“数据多跑路”……医保领域的制度改革也极大推动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两个难题的破解,群众在享受医保红利的同时,在办事过程中也实实在在感到变化、看到实效、得到实惠。
健康朝阳建设加快推进
2017年9月30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健康朝阳2030行动纲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指引下,全市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新成效,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
特别是近两年,朝阳市中心医院成为中国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朝阳市第二医院成为大连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共同育“名医”、建“名科”、创“名院”,让朝阳人民足不出市即可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健康朝阳建设再加码。
2023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9.97岁,比全国人均预期寿命高1.37岁,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孕产妇健康管理率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94.74%、90.56%、83.4%,这些详实的数字见证了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稳步提升。
如今,在城市的广场上、小区里,在乡村的大集上、田地边,一支支志愿服务队将医疗服务、健康知识送到百姓身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前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改革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我市将继续奋斗,以只争朝夕的斗争精神全速前进,逐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