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辛勤劳作,或在山野林间漫步时,您是否曾被一种叫蜱(俗称草爬子、草别子、狗豆子等)的小爬虫叮咬或发现它附着在衣物上?蜱叮咬可传播多种疾病,其中病毒性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尤为严重,值得注意。这种疾病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范?下面带您一起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救治不及时,病死率可达20%以上。本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不小心接触到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同样存在感染风险。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有什么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急性起病,常表现为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表现。体格检查常见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三、人是如何被感染的
本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蜱叮咬传播。在救治和护理患者过程中,可因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接触病死者尸体而感染。感染的动物也可传播本病,有因接触患病猫、狗、骆驼、狐狸等被感染的报道。牛、羊、鸡、猪等动物感染多不发病。
四、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生活在或前往山区、丘陵等本病流行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由于与环境中蜱接触机会多,被叮咬患病的风险较大。另外参与患者(特别是有出血症状的)护理、救治及死后仪容整理的人员可因接触患者血液等,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五、被蜱叮咬后怎么办
一旦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生拉硬拽,也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比较合适的做法是,使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表面,夹住蜱的头部,缓慢、垂直地将其拔出。拔出蜱后,用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并持续观察2周,若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六、日常预防措施有哪些
1.在蜱活跃季节,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脚,避免在草地、树林长时间坐卧,减少与蜱接触。此外,也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等成分的驱避剂。
2.每次户外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腋窝、耳后、腰部、腿根等蜱容易叮咬的部位。家中饲养宠物的,做好宠物的日常清洁,体表检查,防止蜱附着。
3.患者血液、分泌物具有传染性,医护、陪护人员等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在无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触黏膜部位(口唇、眼睛、鼻孔等)并自我健康观察 14 天,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春夏季是蜱活跃的季节,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期,秋季也可因户外活动增多导致发病风险加大。做好个人防护,远离蜱,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