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虽然白天可能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候也从湿润炎热向干燥凉爽转变。此时若不注意养生,很容易出现“秋燥”等健康问题,做好以下几点能帮你平稳度过季节交替期。
01、警惕“秋燥”,先调饮食
立秋后空气湿度下降,“燥邪”易伤肺,可能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
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梨(生吃清热、煮梨润肺)、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能缓解干燥不适。
少吃“上火”食物:辣椒、烧烤、油炸食品等易加重秋燥,建议减少摄入。
适当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02、注意温差,避免受凉
立秋后“早晚凉、中午热”,昼夜温差可能达10℃以上,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
及时增减衣物:早晨出门可加件薄外套,中午热时再脱下,避免“秋冻”过度(尤其老人、小孩及体质较弱者)。
护住关键部位:颈部、腹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注意保暖,夜间睡觉盖好薄被,防止寒气入侵。
03、调整作息,应对“秋乏”
立秋后日照时间缩短,人体代谢逐渐减慢,容易出现“秋乏”。
保证充足睡眠:尽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消耗精力。
适当午休解乏:中午可小憩15-30分钟,帮助恢复体力,但不宜睡得过久,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4、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秋季是运动的好时机,但需避免过度出汗耗伤津液。
选择温和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较为适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
运动后及时补水:运动后可喝少量淡盐水或蜂蜜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立秋养生的核心是“顺应秋收”,通过饮食、作息、保暖等方面的调整,让身体逐渐适应季节变化,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记住,养生无小事,细节处更能体现对健康的呵护哦!